抓好盐碱地综合利用 粮食安全“耕”有保障

时间:2024-07-3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15期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多次赴山东东营、河北沧州等地的盐碱地区域实地考察,对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工作作出了全局性谋划和系统性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既是拓展农业生产空间的重要抓手,又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坚实保障;既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又是做好特色农业大文章的具体实践;既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撑。综合利用好盐碱地资源,应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全面提升盐碱地综合生产能力。






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摸清底数、科学规划是前提

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土地资源开发、水利工程建设、后续工程管护等多个方面。在综合改造利用盐碱地的过程中,需要全面摸清各类盐碱地底数、水资源和特色耐盐碱种质资源现状,细化盐碱地综合利用区域布局,以形成全面准确详实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蓝图”。在规划实施中,既要强化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盐碱地特点,确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模式和技术支撑,又要坚持试点先行,在典型区域开展试点示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带动连片治理、整体推进。此外,我们还要真正实化细化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路径、重大工程和支持政策等,切实为开展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夯实基础。





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种”“地”双治、技术创新是关键

盐碱地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控盐能力弱,且盐碱易反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推进盐碱地治理利用是全球性难题。利用好盐碱地资源,应抓住“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两个关键。在“以种适地”上,扎实推进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新品种,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在“以地适种”上,坚持技术创新,积极研发新技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强化水利设施建设,集成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推进灌排淋洗,推进“种”“地”双治、协调发展。




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增加产能、提升效益是目标

我国粮食刚性需求与资源条件、外部环境约束并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巨大压力,需充分挖掘非传统耕地资源综合利用潜力,提升粮食安全系数。盐碱地作为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应加大宜耕盐碱地资源的开垦,补充粮食播种面积,有效挖掘单产潜力,增加粮食产能。同时树立大食物观,拓展多元食物渠道,做足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重点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品牌营销,打造全产业链条,提升盐碱地“土特产”竞争力。




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是保障

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投资大、回报慢、周期长,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低,应鼓励地方政府组织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新增耕地,补充耕地指标调剂等收益主要用于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并对补充耕地主体给予适当补偿。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起来,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实体企业等连通政策端和市场端,规范引导各类主体参与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创造活力迸发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新局面。同时,坚持“开垦一亩、稳定一亩”的原则,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鼓励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个人持续种植经营,确保盐碱地开发后能够长期稳定利用。 
(特约评论员:河北省沧州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刘勇)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