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中国丰收大地,
有的已经成熟,有的即将成熟,
玉米金黄、水稻飘香、高粱似火、石榴绽笑、沙果泛红,
这一刻,
让我们通过“吉林一号”卫星,
从60万米高空俯瞰中国大地,
感受化身丰收调色板的广袤田野上,
五彩斑斓的色彩绘就的丰收中国美丽画卷。
吉林
林下生“金”
人参,“百草之王”!
一直以来,业内素有“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看吉林”之美誉。
吉林长白山地区是中国人参的原产地及核心产区,
具有450多年的人参人工栽培历史和1500多年的野山参采挖史。
吉林长白山人参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0%、世界总量的40%。
全国人参85%左右的交易量,在长白山地区的抚松万良、通化快大、集安清河三大人参交易市场完成。
切实把历经千年形成的百草之王“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李坤 摄
放眼梨树县百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陇亩之间,规划有序。这里拥有亚洲最大的连片苹果梨园,在浪漫的梨花香中,苹果梨产业越做越大。这里地处“世界黄金水稻带”的中央,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打造“宜农+宜业+宜游+宜养+宜文”的生态产业链。2022年,以“彰武地瓜”为主导产业的前福兴地镇成功申报产业强镇项目示范镇,全镇常年地瓜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年产量达25万吨以上。全县100多个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发展地瓜产业,形成了从育苗栽植、机械收获、保鲜贮藏,到精深加工和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
去年10月初,龙王庙村168户受损住房全部完成恢复重建,群众如期住进暖屋子。龙王庙村持续壮大乡村主导产业,努力把“小米粒”做成“大产业”。丰收的背后是科技的加持,丰收的背后是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如今在七星农场,无人机巡田、“千里眼”监测、数字农业平台……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作为兴安盟优质水稻的主产区,积极探索农业、旅游、文化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目前,全镇水稻种植面积12.7万亩,水稻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洮儿河、归流河、阿木古郎河交汇于此,三合村因此得名。这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是“百里兴安稻海”产业观光带的重要节点。如今的三合村已经成为集旅游、休闲、体验、农家乐等为一体的特色民俗村。
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种子和耕地,也是这里的关键词。今年,这里共有70个优中选优的“尖子生”参加水稻中试,这是新品种走向大规模生产推广前的最后一次权威认证。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将有机会成为“天府粮仓”单产新纪录的创造者。去年,村里建成了大数据平台,无缝覆盖3340亩耕地。天府农博园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拓展区和四川农博会的永久举办地,采取“省市区共建、市州联建、市场化主导”运行机制,
构建“室内展馆+室外展场+林盘展区+大田展区”博览空间,打造“永不落幕的田园农博盛宴、永续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目前,天府农博园正加快建设“天府粮仓”展示交易综合服务平台,每一分耕耘的辛劳都蕴藏着对秋收的憧憬和对丰收的礼赞。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沁人心脾,催人奋进。